祀典武庙
祀典武庙,又称台南大关帝庙,位于台湾台南市中西区,主要奉祀关圣帝君。其为台湾早期建造的关帝庙,该庙宇为17世纪中叶,永历十九年(1665年)郑成功子郑经于承天府(今台南市)建文、武、真武、城隍诸庙。武庙即今日之祀典武庙,在赤崁楼之南,由关帝厅扩建而成。
历史沿革.
1720年代,清世宗雍正帝为了消弭反满思想,极力排斥民间将宋代「抗金」名将岳飞与关公并祀,除了宣扬佛教之外,清朝于中国境内不断提升关公的地位,也因此在雍正三年(1725年),追封关帝祖宗三代为公爵,并将全国部分大型关帝庙改为官祀,并加设三代殿。受此影响,当时称为「大关帝庙」的该庙,改名并晋升为现今的「祀典武庙」,而该名称沿用至今。
据祀典武庙管理委员会搜集之文献资料内容,祀典武庙位于赤崁楼正南方,俗称「大关帝庙」或「武庙」,系为了区别在新美街上的另一座被称为「小关帝庙」的开基武庙而言。祀典武庙以其建庙之早、文物之丰、格局之壮伟、地位之尊崇,故其名列台湾地区重要一级古迹。
明郑时期,永历十九年(1665年),郑经于台南府城建造许多庙宇,其中建「文庙」于桂子埔(又称鬼仔埔,即今日台南孔子庙);建「真武庙」于鹫岭,(即今日中和境北极殿);立明室宗庙于承天府署(赤崁楼)西南方,(即今日大天后宫);又建关帝庙、佛祖厅于宗庙之东北角,亦即赤崁楼之正南方,亦有城隍庙。关帝庙正是祀典武庙的前身。但建庙之确切年份,据台南市政府文化局之相关资讯,尚无法考究其确切年份。
史料上第一次记载之重修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由台厦道道员王效宗主持,重建与扩建关帝厅,将庙门改为南向,并扩大格局使其拥有正殿、后殿、左右庑廊及初拜殿、三川门、庙前石埕等,即大致抵定今日所见之格局。
而另一次有纪录之重修纪录,后式微。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由台厦道陈滨主持重修,次年改建为规模庞大的庙宇。雍正三年(1725年),清廷敕封关公的祖先三代公爵,并制神位,供奉于后殿三代厅。且于雍正五年(1727年),奉旨举办春秋二祭,使之成为全台规模最大,也是唯一拥有「祀典」尊崇的武庙,并与「全台首学」之台南孔子庙并列,享有「祀典武庙」之称。
日治时期后,武庙不再列入官方祀典,也失去其原为官方单位之优势地位,但仍在人民心中仍维持其信仰上的崇高地位。
1983年12月28日,中华民国内政部公告第一批15座一级古迹名单,祀典武庙名列其中,开始规划整修。
1997年5月,《文化资产保存法》修法后,不再区分为一至三级古迹,而采用国定、直辖市定、县市定三级。祀典武庙改为国定古迹。
建筑与文物.
主殿建筑.
旧貌.
最初一元子园时期的建筑包含佛祖厅、上帝厅(今三代厅)、关帝厅(今正殿倒转180度)形成的院落。祀典武庙规模全盛期,依康熙四十二年蒋元枢《重修关帝庙图说》所示,当时祀典武庙坐北朝南,有旗杆、八字墙、三川殿、正殿、正殿后天井过水廊、后殿、后殿后禅堂,西侧有座北朝南观音厅院落两进及照壁,再西侧有一院落供奉保生圣母。武庙南方有官厅二进与马使爷厅面对而立。
今貌.
现今的祀典武庙坐北朝南,正面面向永福路、北倚民族路,东路有三川门、初拜殿、丹墀及两过水廊、再拜殿、正殿、后天井、三代厅,约宽8公尺,纵深66公尺:56。后天井可通往西侧坐西朝东观音厅院落,北侧有庙室(太岁厅)、月老祠,南侧有北向西社,观音厅后方有坐北朝南六合堂和轩亭,武庙南方有春秋阁及马使爷厅,规模宏大。
三川殿、初拜殿、前天井.
三川殿硬山顶三开间,开三门,深进9架,牌楼面设在中脊下方将三川殿空间一分为二,因而步口宽阔,后方紧接三开间六架卷棚硬山顶初拜殿,与三川殿后厅空间连为一体。前天井分上下两高度,左右三开三开间过水廊极为狭窄高挑。
再拜殿、正殿.
再拜殿为三开间,8架卷棚歇山顶,与重檐歇山顶的正殿,透过正殿下檐的卷棚暗厝连接,形成一过度空间。正殿较拜殿高出许多,正殿属于三开间升三开间式,山墙的位置落在边架架栋的位置,可说是兼顾形式美感及结构。进深13架,点金柱架内为三通五瓜,上下簷间距大,空间高敞,通风采光良好,殿宇气势巍峨,大木结构也以雄浑见称。前点金柱装设门扇及栏杆,分隔拜殿加卷棚的空间与正殿主要空间。神房设在后点金柱与后墙之间,后墙左右各开一门通往后天井。
后天井、三代厅.
后天井左侧为砖墙,上有瓦牖,右为绿釉栏杆,有楼梯往下可通观音厅。三代厅在后天井后方,硬山顶,三开间,深进11架,点金柱架内三通五瓜,前点金柱装隔扇门,明间六扇隔扇,次间各两扇。
附属建筑.
观音厅、西社、六和堂.
观音厅前有三开间六架歇山顶拜亭,左右设山墙,有八卦洞门,以减柱造与观音厅前簷柱连接,空间简洁、合而为一。观音厅硬山顶,三开间,进深11架,与三代厅相仿。明间后墙在主神神龛旁左右共开两门,较少见,可通往六和堂。六和堂三开间,明间设门扇,次间设窗,深进7架,明间带四柱八架卷棚轩亭,室内设有八卦门分隔明间与次间;南边西社坐南朝北,四开间,右侧多出尽间。7架穿斗式,明间设隔扇,次间开窗,后方带六架轩,设神龛。尽间不带轩。
其他.
祀典武庙在永福路侧的山墙是其最大特色,最高正殿12公尺,长66公尺:56,由于各殿的高度、造型不一,依各殿的高度呈现起伏的变化。从「三川燕尾」、「硬山规壁」、「歇山」「歇山重簷」到「硬山燕尾」等造型,其间各进各落的的区别,与其间的尊卑秩序,具有一目了然的视觉效果,造型颇为美观。
庙门用门钉而不绘门神,中门各七十二颗、侧门左右各五十四颗。「九」为阳数之极,并以此倍数呈现帝王之尊贵,也是祀典武庙之地位表征。三川步口仰头可见架栋上刺花装饰,有插角(雀替)通随、束随、看随、斗座、斗供、吊筒、爪筒等,精致华丽、吉祥动物与花草纹样,木雕丰富精美
环境.
观音厅后有一株梅树,相传是明宁靖王所植。西社前植有石榴树,也增添庙内胜景。祀典武庙原本与大天后宫相通,经六合堂院落旁通道可互通,通道现已封闭。
文物.
庙内文物有咸丰七年(1857年)咸丰帝御笔「万世人极」匾额、「文武圣人」、「文经武纬」、「至大至刚」、「至圣至神」等均为府城名匾。
其中又以正门上方所高悬的「大丈夫」匾,为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由台澎丘道杨廷理所敬献。其词出自《孟子》滕文公篇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更为府城四大名匾。
外部连结.
重定向;重新导向;字符;字元;文件; 档案;快捷方式; 捷径;项目;专案;计划;计划;计划;计算机; 电脑; 电脑;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