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中学红楼
建国中学红楼为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的校舍之一为该校最早落成之建物及该校精神象征之一。完工于1909年,若不计算两翼教室所占区域,现存红楼之正面面积约为1300平方公尺,而该建物因为整体外观呈现砖红颜色,因此被命名为红楼。
由红砖与原木木材打造的建中红楼,虽经1950年与1966年两度大幅整修,但外貌并不失原有建筑风格,且仍保留拱门,钟楼等历史遗迹。1970年代,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本有拆除红楼之议,后经时任建中校长黄建斌力阻,才让此拆楼计划打消。
1998年,台北市政府因建中红楼之特殊性与历史性指定为市定古迹。2005年,建中完成红楼整建复旧工程。
建中简介.
建国中学位于台北市中正区南海路上,为台湾知名高中,亦为台湾地区最早设立之官设中学,今则为台北市鲜见之男校。
该校创校于台湾日治时期初的1898年,刚成立时为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第四附属学校增设寻常中等科,为专供日籍学生就读的中等学校或局限小学校毕业生就读。之后该校数经更名,而于1907年仿英国伊顿公学规划全新学制,独立设置成台湾总督府中学校。
台湾总督府中学校分为第一部(仿伊顿公学规划学制)及第二部(学制与日本的旧制中学校同),由于总督府不支持,第一部办了十届就于1921年停办,不过办学者没有气馁,1922年又办了学制同样是仿伊顿公学的台北高等学校。
建筑特色.
建国中学红楼为任职于台湾总督府营缮部分的知名建筑师近藤十郎所设计。他除了设计此建物外,也设计了台大医院与西门红楼等官方建物。就风格上,三建物的赭红设计与实用理念都显现相同的略带后文艺复兴时代意念的现代折衷风格。纵其外观,其主要特征都是表面饰以红砖,庄严宏伟,且鲜少华丽的饰带装饰。
在细部构造方面,早期红楼由红砖及原木木材构成,东西各延伸出相同构造组合成的两排二楼式校舍。后经改造后,木制梁柱与屋顶,部分以其他材质取代。
此由正排面与两翼衍生校舍组成的「ㄩ」字型红砖校舍,以回廊相通。回廊外观与窗户则尽为相同方格的圆拱式。除了这个特色之外,建物上的天窗、楼台、钟楼、朴实饰带与大斜式屋顶也为其该建物的特色。
红楼沿革.
兴建背景.
依照新的总督府中学校的学制精神,独立设校的中学校,校地须与其他学制分开且独立。为了达到此要求,总督府拨出台北大加腊堡龙匣口的3500坪公地(即鼓亭龙口町一丁目,今建国中学校址)做为该新制中学校校地。
敲定校址用地后除规划整体为「中字型」的中学校校园景观外,也于1908年委由当时任职于台北总督府营缮课的近藤十郎设计营建该校所属校舍。
初建.
建国中学红楼校舍于1909年初建完工时为ㄩ字型,本身由红砖与木材(屋顶,部分梁柱)构成。狭义的红楼,并不包含两侧伸展的教室,而是意指108公尺宽、12公尺纵深的正排面矩形砖造校舍。
1945年5月31日台北大空袭,当时盟军一枚炸弹与两枚烧夷弹直接命中学校,造成了红楼大部分毁损。该毁损不但造成红楼无法使用,也让战后复学的建国中学学生借用他校校舍。
整修扩建.
经过数年整修后,红楼于1950年修竣,并仍为该校校舍使用。1966年,则因校舍扩建,红楼东半侧校舍拆除成为今致知楼。1974年拆除红楼西半侧校舍改建成四层楼房校舍,今正谊楼。1977年拆除正面正后方的旧讲堂改建成今庄敬楼。
于1970年代进行的建国中学校舍增建计划后半段过程中,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本有拆除全部红楼,以增建建中新校舍之议,后经当时校长黄建斌力阻,才让此拆楼计划打消,保留了正面的红楼排面建筑。惟因整建相关设计单位忽略红楼外观的红砖外饰特色,而将其外墙改以小面积的红色磁砖丁挂贴上,此举让该建物的主要红砖建筑特色为之丧失。
古迹复旧.
红楼于1998年被指定为古迹后,为复原建物本身特色并修复维修,建国中学于2003年开始对红楼加以整建。修复工程重点除了维护年久失修的结构部分外,最大的整建重点,就是将其战后贴上的红色磁砖全数拆除,且恢复原有的红砖裸露外墙风貌。该工程历经两年,于2005年1月完工。而今建中红楼校舍外观,即为此整修后的复旧原貌。不过东外墙及西外墙的红色磁砖丁挂没有去除,仍然留存。
外部连结.
重定向;重新导向;字符;字元;文件; 档案;快捷方式; 捷径;项目;专案;计划;计划;计划;计算机; 电脑; 电脑;
-{H|庄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