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天地变化的道理
使用率很高网站
生活要常常分享
您身边百科全书
中阿含经
《中阿含经》(梵语:-{Madhyama Āgama),初期佛教的基本经典「四阿含」之一。篇幅不长不短的经文集为一部,名为中阿含。《萨婆多毘尼毘婆沙·总序》称《中阿含》是为利根者分别、抉择诸深义的经典,为学问者所习。 概述. 汉译《中阿含经》推定为说一切有部诵本,计有18品,222经,对应于巴利经藏之《中部》(Majjhima Nikāya)。其经文数222经远多于《中部》的152经,不过大多可在其余的巴利经藏中找出相对应的经文。 在汉译四阿含中,《中阿含经》是唯一保存完整摄颂(嗢拕南,uddāna)的一部,可借由对照摄颂来确知经文次第有无错漏。 传译. 苻秦建元二十年(384年)法师昙摩难提默诵,竺佛念传译,出59卷《中阿含经》,这是中阿含的首次汉译,不过已经散佚。东晋隆安二年(398年),罽宾沙门僧伽罗叉(Saṃgharakṣa)讲胡本,僧伽提婆转胡为晋,豫州沙门道慈笔受,李宝、康化共书,60卷本,此为中阿含的第二译。 据《出三藏记集》作者僧祐之所见,此两本大不同。担任第二译笔受的道慈法师在〈后出中阿含经记〉中记载,他将「诸改名者皆抄出注下。新旧两存别为一卷,与目录相连以示于后」,不过现今已佚失不见。 依现代学者的研究,僧伽提婆所译的《中阿含经》原稿语言推论为印度俗语(Prakrit),而且有相当高的可能是来自于说一切有部。 内容简介. 本经以叙述佛陀及诸弟子所说教义为主,间含有佛陀对弟子、异学、王者、居士之律治教诫。本经较之于杂阿含的法义,又作出进一步的法相分别抉择,具有阿毗达摩的论议风范,《萨婆多毘尼毘婆沙》总序即称:“为利根众生说诸深义。名中阿含。是学问者所习”。 组织. 汉译《中阿含经》有222经,分属5诵18 品。巴利《中部》有152经,分属3聚15品。两者有〈王相应品〉、〈梵志品〉、〈根本分别品〉与〈双品〉等四品的品名相同,不过四品所包含的经文不尽相同,显示在共通来源的基础上,不同部派的传诵者对经文的次序、位置有所调整。 《中阿含经》对应经典对照目录 (最右侧「参考经典」栏中的「**」代表有梵文对应残卷,请参考 Chung & Fukita (2011:19-21)。) 取材自: Anālayo, Bhikkhu, and Bucknell Roderick S., (2006), “Correspondence Table for Parallels to the Discourses of the Majjhima Nikāya: Toward a Revision of Akanuma’s Comparative Catalogue”, Journal of the Centre for Buddhist Studies, Sri Lanka, Volume IV, pp. 215-243. 无著比丘,(2007),〈《中阿含》比较研究摘要〉,苏锦坤译,《福严佛学研究》2期,1-56 页,福严佛学院,新竹市,台湾。 苏锦坤,(2016) ,〈试论对照目录的「对应经典」与「参考经典」---以《中阿含》为例〉,《正观》76期,105-196页,南投县,台湾。 其他传承. 汉译《中阿含经》一般认为是说一切有部的诵本。分别说部系赤铜鍱部中的对应诵本则名为《中部》。汉译 《中阿含经》中,只有95篇经和巴利《中部》相对应,其余的中阿含经文在赤铜鍱部的诵本中,被安放在长部、相应部、增支部或小部中。为铜鍱部编入《长部》、《增支部》的,说一切有部编入《中阿含经》的达一百经左右。说一切有部编入《杂阿含经》的,却有二十余经,铜鍱部编入《中部》。 《藏文大藏经》无完整译出的整部《中阿含经》,只存留单经。 在新疆地区有发现了一些梵文残叶,属于「中阿含」的有「请请经」(MA121)、「优婆离经」(MA133)和「鹦鹉经」(MA170)等。另外,英国的斯尼尔藏品(Senior Collection)中有与《中阿含经》或《中部》相对应的犍陀罗语残片,可能属于法藏部传本。
中阿含经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
如果网站内容有侵犯您的版权
请联系:pinbor@iissy.com
Copyright ©2014 iis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