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营区
下营区(#重定向 ),前身「下营乡」,位于台湾台南市中部偏西北,北临盐水区、新营区、柳营区,东邻六甲区、官田区,西邻学甲区,南接麻豆区。在位置上属于大曾文地区范围。
历史.
史前时期.
考古学者曾在辖区内的右武卫遗址,发现陶罐口、青花瓷和大型巴图型石器,年代可能与乌山头遗址相当,约在西元前800年至前500之间。其中的「大型巴图」亦有学者称为「巴图形石器」、「巴图」或「冠头石斧」,是目前台湾史前人类所使用的最大型磨制石器。
西连里西寮遗址是一个西拉雅族遗址,亦为全台湾最大的平埔族遗址,面积长约3公里、宽2公里,年代约为西元800年,包含茑松文化与大湖文化。曾发现多具人类遗骸、陶环、陶壶、骨制工具、装饰品、玻璃器、铁器及贝饰等,数量方面远超过前期文化,为一大聚落遗址,可能是文献记载中的麻豆社。
荷兰统治时期.
在荷兰统治时期,此地濒临倒风内海,是平埔族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萧垄社的迁居之地,为今茅港尾社内。热兰遮城日志中就记载著为于位于麻豆与哆啰啯之间有条茅港尾(Omkamboy)溪,又称Vatiouwva。
明郑时期.
明郑时期,「郑氏台湾军备图」记为「梅港尾」,后来改称「茅港尾」,也是倒风内海海汊,为一港口,逐渐热络。另有「右武卫」、「中营」、「营仔-{庄(沟)」、「海墘营」等地名,皆是军民沿著倒风内海沿岸及茅港尾四周开始扎营落脚与此。下营俗称「海墘营」,为靠海的军营,故得名。此时下营区属天兴县。
清治时期.
清治康熙33年(1694)设立「茅港尾堡」,不仅有铺兵送公文,而塘汛、仓厫、渡口、桥梁、陂圳也于茅港尾或邻近地区逐渐建设起来,诸罗知县周钟瑄也于康熙55年建茅港尾公馆。官道也经通于此,使得茅港尾一跃成为府城至诸罗县城南北官道上最大驿站,仅次于台南府城及盐水港。商人云集,热闹繁华,曾被以「小扬州」来形容。此时下营仍归茅港尾管辖。18世纪中,八掌溪、急水溪,相继改道,挟带大量土石泥沙冲入倒风内海,滨海沿岸逐渐成为陆地,导致港口淤塞。同治元年(1862),台南地区发生大地震,茅港尾亦受到摧毁。光绪11年(1885)分设茅港尾东、西二堡。此后自然条件的改变加上兵戎和瘟疫,港口地位就此让给了麻豆港。
日治时期.
到了日治时期,大正9年(1920)地方制度改革,茅港尾东西二堡合并改称-{「下营庄」,划归台南州曾文郡管辖,辖下有:下营、十六甲、麻豆寮、大屯寮、茅港尾等五大字。下营行政中心因而西移至现今所在地。
战后-中华民国.
战后改设台南县下营乡,并设15村。2010年12月25日,因台南县市合并改称下营区、村改为里。
地理.
地形与水文.
下营区地形为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属嘉南平原的一部分。北边以急水溪和盐水、新营为界,而将军溪上游贯穿本区西南地区,区民称之为大溪。
气侯.
因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季风气候。春季有梅雨;夏季受太平洋高压影响,盛行西南季风,高温多雨;夏秋之际有台风;冬季因大陆冷气团南下,盛行东北季风,冷冽干燥。年均温最高约在23~24℃之间,低温约在18℃以上;雨量多集中于6、7、8月,几占全年雨量90%以上。
族群与语言.
居民以闽南人为主,部分少数原住民、外省人和新住民。使用语言以闽南话为主,国语为辅。
人口.
根据台南市麻豆户政事务所统计,2023年底下营区户数约9.4千户,人口约2.2万人,区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里分别是新兴里与西连里,2023年底两里人口分别为2,434人与906人。
下营区历年人口变化(1981年-2030年)
政治.
区政组织.
下营区公所是台南市政府在下营区的派出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市政府综理区政的执行机关,上级业务监督机关为台南市政府。区长由市长任命,其任期为无任期保障。在区长及主任秘书之下,设有4课3室等7个内部单位。
行政区.
现今下营区行政范围的确立,来自于1920年,日本将台湾十二厅改为五州二厅,设下营-{庄属台南州曾文郡。下营-{庄辖茅港尾、麻豆寮、十六甲、下营、大屯寮等5个大字。1946年,改为「下营乡」,属台南县曾文区。1950年,裁撤区署,下营乡改直隶于台南县。2010年,台南县市合并改制为直辖市,下营乡改组为市辖区「下营区」,隶属台南市。
2018年4月30日因里邻调整,将大屯-{里、大埤里合并成「大吉里」,茅港里、中营里合并成「茅营里」,甲中里、红厝里合并成「红甲里」,并调整下营里、仁里里、宅内里、新兴里的里界。
经济.
下营区居民经济活动以农业、畜牧业、养殖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
农业.
种类众多,以稻米和玉米产量最多,另外还有桑椹、草菇、柚子、甘蔗,早期有木耳、白木耳、牛蒡、养蚕等农作物。
畜牧业.
以猪、乳牛、鸡、鸭、鹅、鹿为大宗。
养殖渔业.
以养殖吴郭鱼、泥鳅、虾为主。
信仰与宗教.
民间宗教.
下营北极殿玄天上帝庙.
为下营地区规模最大的庙宇,民众俗称为「大庙」。传草创于明郑时期的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由郑成功的部属刘国轩发起,奉祀玄天上帝、开天炎帝。原本仅为一茅草建筑,位置约在今庙址西南1里处。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台厦巡狩周昌主导迁建于现址,其后又经多次扩建,如今已成为下营地区的民间信仰中心。在日治时期部分-{庄民害怕无法缴纳土地税,将土地产权登记「武承恩」名下,因而形成上帝庙产富甲一方的特殊景象。并有「第一富翁上帝公、第二富翁曾春风、第三富翁崎头旺、第四富翁文贵王」的俗谚产生。信徒以下营-{庄的姜林、陈、曾、沈、洪及什姓等六大姓,推选代表管理庙务,上帝庙百余甲的土地全部借给六大姓来轮耕或出租,并联合举办每年一次的大型遶境庆典,此传统维持至今日(因应工商社会,改为三年一科)。每年农历三月上帝爷公圣诞期间,吃润饼并设流水席广宴亲友,是下营地区最重要的祭典活动。
茅港尾堡天后宫.
草创于明永历三十一年(1677年),圣母妈祖金身是直接由湄洲分灵而来。康熙四十六年(1709年)庙体改建成砖瓦庙宇,经六年,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竣工入庙。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感念妈祖庇祐及茅港尾义民协助平定林爽文之乱,清高宗获敕封「天后宫」及「护国庇民」之诏书;福建陆路提督梁朝桂获颁「神昭海表」匾额。现存有「重建茅港铁线桥碑记」及「咸乐碑记」等重要文物,除了身兼「堡头庙」之外,也是下营地区妈祖信仰中心。每年前往台南大天后宫参香特由大北门入大北门出,其余进香团接自小南门进出,唯一大特色。
茅港尾堡观音寺.
草创于1677年
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诸罗县知县李镛、参将张国同建、吏员欧阳锡捐地,时名「观音亭」。与茅港尾天后宫同为「保头庙」,享有重要地位。若以街上地理位置来看,当时位于南北官道茅港尾街的街头,故也称为「街头庙」。福建陆路提督梁朝桂入寺祈祷菩萨庇佑凯歌安宁,神明灵应,捐香资,立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功德碑记」为记。历史上曾名「观音亭」和「慈光寺」。是下营地区的观世音信仰重地,还藏有「买补仓粮示禁碑记」等文物。
茅港尾正安宫.
正安宫谢府元帅庙主祀谢府大元帅,创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据传谢府元帅乃清康熙年间先民自大陆移居于此地时所迎奉,后于雍正四年(1726年)始建庙。迨至同治元年庙宇倒塌,列位神尊奉祀于土角厝,日据大正十年(1921年)由茅港绅士冯池、黄育明、林金水等发起集资迁建于现址。战后,民国四十年(1951年) 由信徒发起重建,民国六十六年(1977年),谢府元帅降驾择原地再次重建而成今貌。
中营庆福宫.
创立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1924年新建砖庙后庙名意取「庆得福田」。为明末先民冯仕通随郑成功来台时,从福建漳州迎太子爷到此祀奉,因管辖区域为中营-{庄,当地人习称「-{庄主」,拥有全台独一无二骑在马背上,手持灵珠的太子爷。
茅仔顶武安宫.
旧称「王大使庙」或「大使公庙」,主祀「武安尊王」,是下营地区老庙之一。原位于已消失的-{庄落-右武卫(明郑时期屯田聚落之一)以王、戴为大姓;古聚落因地势低漥,屡患水灾,日治明治年间遭洪水侵袭,大正元年村落南迁到中营-{庄西北处茅仔顶落脚;1964重建,称「公厝」。1993年,再次重建成目前庙况,庙名取「武尽成仁、安使之乱」之意,命「武安宫」。
红毛厝颜氏家庙.
下营地区重要的家庙。建筑为三间起一条龙硬山式建筑,山墙上有铁铰刀,西施脊上有交趾瓷片的花草装饰,墙面有彩绘瓷砖,优雅而内敛。颜氏家族开台祖颜世贤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由福建渡海来台,并居于永康,其孙颜玉文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迁至红毛厝,清康熙59年(1790年)于现址建茅屋供奉历代先祖及复圣颜回;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竹砖屋;清道光九年(1829年)改木砖屋,而现有规模为日治昭和7年(1932年) 。每年冬至备以牲礼祭祖。
下营沈姓武德宫.
下营地区六大姓中之沈氏宗祠,主祀武德尊王(侯),其为唐朝殿前大将军武德侯沈彪
下营营前角福升堂.
主祀李府千岁(民国63年升格为四殿文判)其他五府千岁、林府娘娘等,其圣诞为农历2月7日,为陈姓及其他营前里民称「公厝」,地址:735台南市下营区民权二街68号。
斋教.
下营慧山寺:位于蚵寮街,为斋教信仰的代表,区民习称为「菜堂」,大雄宝殿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旧称叫「勗斋寺」,于民国40年(1951年)鸠资草创佛堂,迨至民国52年(1963年)传妙法师,慧山寺早年曾附设有慧山幼稚园,现在寺内附设「下营慧山寺念佛会」。。
基督宗教.
下营圣母升天堂:下营的天主教信仰代表,创立于1960年9月,位于文化街39号。由德国方济会士的苗克圣神父(Friedbert Marx)一边传教,一边购地建堂。早期拥有两百多名教友,但因地方工作机会少,加上传统信仰兴盛,教友渐少,现由盐水圣神圣德梅义神父兼管神职人员,属天主教台南教区第四总铎区(新营总铎区)。以尊敬圣母荣召升天、追念圣母升天的慈爱光辉,来命名。
原住民信仰.
社内庙:社内位于茅港尾东北方,古时为平埔族萧垄社的迁居之地,也因茅港尾港的兴起而兴盛一时,现为荒芜农地,只存社内庙来证明历史变迁,而庙内祀俸之神灵也已不是西拉雅族的阿立祖,也汉化成汉民族神明。
除此之外,亦有部分区民信仰一贯道等其他宗教。
文化艺术.
传统艺术.
艺阁与阵头
"下营"
"红毛厝"
"中-{庄仔"
"十六甲"
"西连"
"桥南-{庄"
"大屯寮"
"大埤寮"
戏曲类
"下营"
"中营"
"茅港尾"
"红毛厝"
民俗及有关文物.
信仰类
风俗类
交通.
公路.
近年新建的省道快速公路台84线(北门玉井线)穿越下营区西南侧,并在区境设置下营系统交流道与中山高速公路相连,同时在麻豆区与下营区交界处设置麻豆交流道,以方便快速前往东边的官田、大内、玉井,或西边的学甲、北门等地。
在此之前,南北向贯穿全境的省道台19甲线(中兴北路、中兴南路),仍是下营区对外的主要连络道路。经由该道路往南可经由麻豆区、善化区,在新市区衔接省道台1线以转往台南市区,亦可在新市区续行台19线前往新化区、关庙区等地。往北可前往新营区、盐水区,并接回省道台19本线。
另外,西往学甲、北门,东往六甲、楠西诸行政区的市道174号(中山路一、二)段,也是重要的东西向对外连络道路。
公共自行车YouBike.
至2023年12月29日止,下营区共设6站,分别为:
观光旅游.
历史建物.
宗教建筑
产业建筑
公共建筑
民居与街屋
消失的经典建筑.
宗教建筑
公共建筑
传统工艺.
饮食
生活用品
"'宗教用品"
美食小吃.
早餐
小吃
影视媒体.
纪录片.
下营区公所为推广区内文化景点,于109年4月拍摄「洄游下营」微电影,以回乡游子与女友相知、相守的故事,推广出下营的在地产业、观光与历史景点。剧情内漫游具有360年历史的下营上帝庙及茅港尾天后宫,传统与创新并存的大屯保安彩绘社区、颜水龙纪念馆…等著名文化景点,每处都是下营具有在地特色及蕴含文化的绝美飨宴。区长姜家彬表示:希望透过影片让观众了解下营是个适合人们长居、扎根的地方。也欢迎大家作伙逗阵与下营来段知性的在地邂逅。
参考资料.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