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乡
春日乡(排湾语:--
)位于台湾屏东县东部中段偏南,北邻来义乡,东邻台东县达仁乡,南邻狮子乡,西南端为枋山乡,西邻枋寮乡。
春日乡地处中央山脉南段西侧,境内95%的土地均属山地,地势崎岖起伏甚大,气候上则属热带季风气候,居民以台湾原住民族排湾族为主。
历史.
春日乡为排湾族的活动范围,他们原先散居于大武山一带各成部落,以狩猎为生,后因人口增加而逐渐南迁至大汉山附近,且耕猎并济。1920年台湾地方改制,将此地划为高雄州潮州郡的蕃地,共分有十余个部落。1941年,日本将原率芒社及其附属部落迁移至Kasuga,也就是今日春日村西侧上方,并以日语音近之「春日」(--
"Kasuga"
)为社名。
战后初期取春日村为乡名,划归高雄县管辖,1950年改隶屏东县至今。1972年因台风在春日、古华、七佳、力里四村造成严重灾害,经政府规划后迁村至现址。
乡内共有6村,当地族人以南北三村分别,北三村为力里(),七佳(),归崇()。南三村为春日(),古华(),士文()。北三村中,由于旧七佳村因为泰莉台风的影响而迁村至现在的新七佳村,而紧连著隔壁的就是归崇部落。
林边溪上游之力力溪流域是现今排湾族族人最密集处,春日乡北三村(七佳、归崇、力里)与来义乡最大村南和部落,只隔一条溪相望,此地区将近有4000名排湾族人聚集。春日乡以春日村人口最多,七佳村次居,皆是超过1000人的排湾族部落。而新七佳部落是个来自各社的人口所聚集、融合的部落,当中原属于巴武马群高见社群(今来义乡南和部落)的白鹭社、以及来自力里社的部分迁移人口而形成一个有三种部落脉络的部落迁移史。
南蕃事件.
日治时期,力里社为当时排湾族部落人口超过百户、千人以上的大社之一,在1914年发生了南排湾族抵抗日本的南番骚乱事件(力里抗日事件),日军平定后,强制迁出数个排湾族大社(玛家、来义、古楼、力里社群)人口以分化部落,防范排湾族大社以优势人口再次动乱。而从力里社分出来的小社中,台湾总督府将之集合成为归化门社(增强浸水营古道的防范、管理),也就是现今迁徙下来的归崇部落。
地理.
位置.
春日乡北边以力里溪来义乡相邻,东接台东县达仁乡,西邻枋寮乡、枋山乡,南边则是隔著率芒溪支流草山溪与狮子乡相邻。
水文.
春日乡地势大至由东向西降低,主要河川为力里溪,率芒溪及其支流草山溪与西都骄溪等。
气候.
春日乡属热带季风气候,7月均温摄氏26.9度,最冷为一月,均温摄氏18.6度。5至10月文雨季,11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干湿季分明。
人口.
根据屏东县枋寮户政事务所统计,2023年底春日乡户数约1.5千户,人口约4.9千人,乡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村分别是春日村与士文村,2023年底两村人口分别为1,182人与382人。
春日乡历年人口变化(1950年-2030年)
政治.
乡政组织.
春日乡公所是春日乡最高层级的地方行政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乡自治的行政机关,同时负责执行县政府及中央机关委办事项。春日乡的自治监督机关为屏东县政府。乡长由全体乡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一次。春日乡公所并置乡政会议,为乡政最高决策机构,在乡长之下,设有4课3室等7个内部单位及3个附属机关。
春日乡民代表会是春日乡的最高民意机关,代表春日乡全体乡民立法和监察乡政。乡民代表由公民直选选出,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春日乡民代表会共有7位乡民代表,分别为第一选区3席乡民代表、第二选区4席乡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7位乡民代表互选产生。
春日乡为屏东县议会第十三选区,在屏东县议会53席县议员中,春日乡共选出1席县议员。
行政区划.
以下列出的「村」属于行政区划,因此村内可能有数个部落。括号内皆为排湾语或日语名称。
参考资料.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