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天地变化的道理
使用率很高网站
生活要常常分享
您身边百科全书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炊器,用于烧煮加热。陶鬲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至战国晚期,随着灶台的普及,逐渐被釜取代。 鬲可以与甑配套构成甗,形成类似蒸锅的炊具。鬲在下盛水、甑在上盛食物,于鬲下部加热使水沸腾产生水蒸气,借以蒸熟甑中的食物。 释名. 铭文自名. 鬲与鼎的形制相似,用途相近,所以出土的很多西周早期的鬲铭文中都自名为“鼎”,如1981年出土于宝鸡纸坊头的夨伯鬲自称“旅鼎”。另有“齍鬲”、“齐鬲”、“羞鬲”(仲姞鬲)、“荐鬲”、“䢅”等不同的自名。 文献辞书. 文献、辞书中对“鬲”的解释如下: 形制及应用. 从上到下,鬲可由如下几部分组成: 陶鬲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直到商周时期还十分盛行,其形状多为侈口、圆腹、三个袋状足,有的颈部有双耳,使用时,在三个袋状足下直接燃火煮食。鬲的器形与鼎相近,区别在于鼎有实足,鬲是袋形足。从其相似的功能与形状来看,鼎应该是由鬲发展而来。一般来说,腿长裆深的陶鬲年代都早,可以直接支在地上,便于填柴引火。后来,随着灶台的广泛使用,陶鬲的腿的功能逐渐淡化,遂成为釜。 鬲有实用器与明器之分。实用多为夹砂陶,胎质坚硬器壁较厚;明器则多为泥质陶,火候较低,胎质疏松,表面打磨得很光滑,有的还用红、白二种颜色绘出各种纹饰。 陶鬲和商代早期的鬲都有袋形腹,用于烧煮加热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商代晚期以后袋形腹逐渐蜕化,且表面常有华丽纹饰,此时鬲不宜于火煮,当为盛食物的器皿。 西周中后期,鬲盛行,常成组随葬,且一组铜鬲的大小、形制、铭文大体相同。春秋战国时期,铜鬲常以偶数组合(二、四器)与列鼎(五器)一同随葬。战国晚期以后,铜鬲逐渐消失。西周时期还有方鬲。
鬲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
如果网站内容有侵犯您的版权
请联系:pinbor@iissy.com
Copyright ©2014 iis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