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米粉
新竹米粉(#重定向 )是台湾新竹地区的一种知名食材。以前主要是用米作为原料的米粉,现今因口感问题已改用玉米淀粉为主原料。台湾的米粉制造技术由福建地区传入,由于新竹地区经年强风,独特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合制造米粉,因而逐渐发展成地方性的特产。
新竹米粉最早于清道光至咸丰年间从福建惠安十七都谷口铺后店社后郭乡由郭泉等四兄弟所引进,主要产地是以大南势地区最知名,也是新竹米粉最早的起源地。在1960年代之前此地区水田密布,盛产稻米,因而成为生产米粉的重镇。故此,大南势又经常被称为「米粉寮」。
新竹米粉可分为「水粉」和「炊粉」两种。水粉又称粗米粉,形状粗短,是米粉的原型,最常见到的作法是与肉类熬煮成米粉汤。炊粉又称细米粉较受现代人欢迎,是先压制成细丝之后以蒸笼蒸熟,再经过风干以便利保存。新竹地区在稻作收获季节过后的10月到12月间盛吹东北季风,由于此时期降雨量少、风势强适合晒米粉,也是出产的米粉品质最好的季节。在台湾常见的炊粉食用方式,除了煮成类似汤面般的料理(例如贡丸米粉汤),先将米粉炒熟之后再浇淋酱油肉汁食用的米粉炒也是常见的台式菜色。
2013年,消基会和林淑芬立委踢爆新竹米粉米含量低,有欺骗消费者之嫌,中华民国卫生福利部因此在11月公布〈市售包装米粉丝产品标示规定〉,2014年7月1日起生效。要求标示含米量,对于名称也有所规定,要求米粉产品的含米量须达100%才能称作纯米米粉;50%以上未达100%者,可称调和米粉;未达50%者不应使用米粉名称。新竹米粉由于添加玉米粉较多(也因此适合做炒米粉),米含量大多低于50%,新竹市米粉公会讨论改名后,决定水煮的改叫「新竹水粉」(仅约占新竹5%的生产量),而大多数以蒸笼蒸熟的,则改叫「新竹炊粉」。
2016年,食药署召开「米粉」标示座谈会,与新竹市政府、米粉公会等单位达成共识,同意业者未来可以重新再使用「米粉」两字。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