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天地变化的道理
使用率很高网站
生活要常常分享
您身边百科全书
鱼池乡 (台湾)
鱼池乡(邵语:Qabizay;#重定向 ;#重定向 ),旧称「五城堡」、「鱼池仔」,位于台湾南投县中部,日月潭为其著名的观光景点。为原住民族邵族的传统居住地,列为平地原住民乡镇,地方通行语为邵语。 历史. 台湾史前时期至明郑时期. 早在台湾史前时期,鱼池地区即有人类在此活动。1900年(明治33年),日本考古学者在水社及珠仔山(今拉鲁岛)采集到打制石器及磨制石器数件。1955年(民国44年),国立台湾大学及南投县文献委员会之考古组也在光华岛(今拉鲁岛)、水社、文武庙、青龙山麓的潭边,采集石器与陶器数千件。证明在石器时代的文化已相当进步,并形成一个独立的生活组织:5。 汉人最早开拓今南投县境的纪录,是在明郑时期(1661-1683年)。1665至1667年(永历十九至二十一年)间,明郑部将林圮率众开垦斗六门(今斗六市),并进入今竹山镇一带屯垦。但当时并无有关今鱼池乡的任何记载。 清治时期. 汉人有关今鱼池乡境的纪录,最早见于清治时期(1683-1895年)的1684年(康熙23年),当时首任诸罗知县季麒光在其著作《台湾杂记》中有提到「日月潭」,但由文辞上看来,显然仅止于记述传闻,并未身临其境:13。 该地区正式纳入管辖,首见于1694年(康熙32年)出版的高拱干补纂《台湾府志》:「(诸罗县下辖)木武郡赤嘴社、水沙连思麻丹社、麻咄目靠社、挽鳞倒咯社、狎里禅恋蛮社、干那雾社。」其中的思麻丹社,即指位于今日月潭畔水社的原住民邵族聚落。到了1697年(康熙36年)郁永河游历台湾时,更已记载水沙连地区缴纳贡赋,并提到了日月潭中的珠屿(今拉鲁岛)。 1721年(康熙60年)4月爆发朱一贵事件,水沙连各社也起而抗拒清政府的势力,不再缴纳番饷,并频频出草对付临近汉族。事件平息后,清政府有鉴于诸罗县辖区辽阔而鞭长不及,便于1723年(雍正元年)割虎尾溪以北、大甲溪以南之地增设彰化县,水沙连地区辖之。水沙连地区的情势则迟至1726年(雍正4年),骨宗父子三人被补后才告平息。有鉴于此地区较为偏远,遂于1734年(雍正12年)设立水沙连堡,以加强控制。 到了在1775年(乾隆40年)左右,水社、头社、猫、审鹿、眉社、埔里社等「水沙连六社」(或称埔水六社)的概念已然形成。除眉社、埔里社位在今埔里镇境,也不属于邵族系统,其余四社均属今鱼池乡境内的邵族部落。 到了在1786年(乾隆51年),林爽文事件爆发,后来在大里杙兵败,逃入水沙连地区。时居当地漳州府漳浦县人黄汉得知后,联合邵族毛天福,组织汉邵壮丁一同追捕林爽文。1788年(乾隆53年)事件平息后,黄汉获赏七品顶戴,并受命担任水沙连六社世袭总通事。毛天福亦入觐京城、受赐朝服。:13-14 1824年(道光4年),漳州人王增荣、陈坑修筑通往头社之道路,建土地庙于鸡胸岭(土地公鞍岭)。1829年(道光9年),陈坑又出资招人开垦猫。1836年(道光16年)黄汉去世,子黄天惠继承职位,汉族入垦者日多。1838年(道光18年)漳州人入垦头社,泉州人入垦水社,并扩及猫、剥骨(卜吉)等社。到了1846年(道光26年),六社头目更一起献图请求内附:16。 1847年(道光27年),闽浙总督刘韵珂正式准许邵族人招募佃人开垦。但其时汉人违法入垦已极为严重,此举只是承认既成之事实而已。王增荣、陈坑等人又以水社为中心,建立了五处汉人庄落,皆植刺竹防卫,称为「五城」。1875年(光绪元年),清政府解除内山禁令,改行「开山抚番」政策,原拟析草屯火炎山以东地区成立水沙连厅,但未实质设立;至1885年(光绪11年)始以其地设立埔里社厅,今鱼池乡境隶属于其下之五城堡,辖区涵盖头社、水社、猫等邵族传统居住地:18-19。 开山抚番的推动,让大批汉族光明正大进入五城堡,当地邵族面对汉族带入的传染病没有抵抗力,不少人因而致死。加上清朝官员吴光亮在邵族圣地拉鲁岛设立书院(其后被丁汝霖作为私人别墅),造成邵族人心理上的不安。为了避免灭族,自1882年(光绪8年)起便陆续有邵族人迁出避祸:19。邵族人口原本不多,道光年间大批汉人进入后,当地人口结构便产生急遽的变化。由道光到光绪的短短三十年间,邵族人口便减少一半,迁、并社的情形更是剧烈:25。 日治时期. 1895年4月(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日本明治二十八年四月),清朝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予日本。5月底,台湾军民起而反抗日军接管,爆发乙未战争,至11月中旬始宣告平定。但战事并未波及地处内陆深处的鱼池地区。 日治初期行政区划改频繁,但传统的堡里、街-{庄体制依然维持。五城堡先后隶属于台湾县埔里社厅、台湾民政支部埔里社出张所、台中县埔里支厅、南投厅埔里支厅管辖:3。依据1904年(明治37年)出版的《台湾堡图》,五城堡下辖鱼池(qabizay)、司马按、大林、长藔、木屐、加道坑、鹿蒿、新城、山楂脚、莲华池、茅埔(waqraz)、猫(fukaz)、水社(kankwan)、头社(shtafari)、铳柜、大雁、拔社埔等十七-{庄,其中仅有最南端的拔社埔-{庄位于今水里乡境,其余十六-{庄均位于今鱼池乡境。1920年(大正9年),台湾行政区划作重大改制,除废厅建州郡外,同时废旧制堡里、街庄而改设新制街-{庄、大小字。五城堡北部十六-{庄改设为台中州新高郡-{鱼池庄,同时成立-{庄役场(今乡公所)。 日治初期的土地调查及大租权的消灭,直接冲击到原住民的地主权,许多田地必须卖断给汉族佃户。鱼池、猫、头社等较为平坦的地区,逐渐由汉、邵杂处的村落,变成纯粹汉族的聚落:25。 1919年(大正8年),台湾电力株式会社在日月潭开始兴建发电厂,1934年(昭和9年)完工。其相关工程包括在浊水溪上游拦截溪水,开凿隧道引入日月潭,并筑坝以增加蓄水量,使得潭面因而扩大。自清末以来逐渐聚居的邵族石印社,因位于淹没区内而被迫迁至东南岸的卜吉社。合并后的邵族部落,成为日本人观光消费的景点。外界对于邵族的独木舟(ruza)、杵歌的印象,自此借由媒体传播而深入人心:28-29。 民国时期. 1945年(昭和20年,民国34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台湾。翌年1月21日,行政区划改为台中县玉山区鱼池乡。1950年(民国39年)10月21日全台调整行政区域,鱼池乡合并原能高区蕃地西南部一小块地区,并改隶新成立的南投县,辖有鱼池、东池、大林、东光、共和、新城、大雁、五城、中明、水社、日月、头社、铳柜(后改名武登)等十三村,即现有的行政区域:3:65。 战后初期,由于日月潭发电厂曾遭受盟军轰炸,日籍员工也相继离去,鱼池乡发展一度停滞。但随著台湾电力公司,本国籍工程师进驻修复发电设备,便逐渐恢复原状。但在产业结构上,却有著些微的变化。原本兴盛的樟脑业迅速没落,头社、东光、共和等村从事此业的客籍移民,不是散落他处,便是同化为「福佬客」。其他如制陶业等,也同样面临衰落的局面。但红茶产业却异军突起,成为鱼池乡的一大特色。另外,香蕉与经济造林,也都颇有发展。至于稻米、杂粮的生产,则始终维持一定的重要地位。但由于政策上平抑物价,粮食作物收入跟不上都市工商发展的脚步,导致农村人口外流,鱼池乡也无法幸免:41。 近年来政府推动发展「精致农业」,透过农会在资金与技术上的协助,各村农产品逐渐地方化、特色化,甚至发展出观光化、休闲化的高附加价值:45。鱼池乡拥有日月潭的优势,发展潜力颇佳;甚至有因此想改名为「日月潭乡」的构思。 地理. 地形. 鱼池乡位于南投县中部,台湾脊梁山脉之西方,北邻埔里镇,西邻国姓乡、水里乡,东邻仁爱乡,南接信义乡。地处山地与西部平原之间,全乡海拔介于500到2200之间。地形甚为复杂,除受褶曲作用外,亦受到断层与河川侵蚀之影响,以致境内山丘密布,其间罗列许多大小不一的盆地、急陡斜坡及崩塌地:3-6。 诸盆地中面积较大、地势较低的鱼池盆地位于乡境中部偏东北,其行政中心位于海拔高度620至670公尺之间。全乡的山脉在地形分区上均属于埔里板岩山地,唯有位于鱼池乡与水里乡交界上的后尖山属于阿里山山脉的集集棱脉:47-48。全乡知名山岳共二十余座,列名南投百峰者计有水社大山(2,120公尺)、大尖山(2,016公尺)、过坑山(1,331公尺)、猫山(1,020公尺)、后尖山(1,008公尺)、沙巴山(955公尺)、番子田山(934公尺)、鱼池富山(815公尺)等八座。其中水社大山、后尖山于2003年获选为台湾小百岳;但前者于2006年遭除名,改由猫山入替。 乡内面积超过0.1平方公里的大小盆地共有14个,均属于埔里盆地群的一部分。其中最大者即为鱼池盆地,面积达21平方公里;其次为中部偏南的日月潭盆地,面积为5.4平方公里;再次为西南部的头社与铳柜两个盆地,面积分别为1.7平方公里与0.7平方公里:51-52。 水文. 鱼池乡全乡分属两大水系,东北部属乌溪支流南港溪流域,主要河川有南港溪及其支流桃米溪、盐土坑溪(水井湖坑溪)、十一股溪、大林溪(又名鱼池溪)、木屐兰溪等;西南部属浊水溪流域,主要河川有浊水溪支流水里溪及其支流水社尾溪、五城溪(合坑溪)、火焙溪、电子溪、头社溪、梅堰堤坑溪等,日月潭南侧一小部份地区则属于浊水溪另一支流益则坑溪流域。两大水系之间大致以三角仑、金龙山、猫山、番子田山、卜吉山、水社山为分水岭:84-85。 日月潭位于鱼池乡南部,原为台湾最大的天然湖泊。其流入的溪流既少又短,集水区仅比潭面略大,西北角有水社尾溪流出。日治时期为了兴建水力发电厂,一方面兴建水社坝截断水社尾溪,又兴建头社坝防止潭水溢入头社盆地;另一方面在浊水溪上游兴建武界坝拦截溪水,并开凿地下涵洞引水注入日月潭,以充分供给发电所需水源,发电后的水则被导入浊水溪支流水里溪。完工后的日月潭水位上升十余公尺,潭面亦略有扩大。 气候. 鱼池乡虽属于副热带气候,但因地势较高,夏季凉爽宜人,为一避暑圣地:72。乡内设有日月潭测候站(位于海拔1015公尺的猫山,并非在日月潭旁),以下为该站所测得之气象纪绿。 人口. 根据南投县政府民政处统计,2023年底鱼池乡户数约5.7千户,人口约1.5万人,乡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村分别是鱼池村与武登村,2023年底两村人口分别为2,139人与577人。 鱼池乡历年人口变化(1954年-2030年):7-8 政治. 乡政组织. 鱼池乡公所是鱼池乡最高层级的地方行政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乡自治的行政机关,同时负责执行县政府及中央机关委办事项,鱼池乡的自治监督机关为南投县政府。乡长由全体乡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一次。鱼池乡公所并置乡政会议,为乡政最高决策机构,在乡长之下,设有5课3室等8个内部单位及2个附属机关。 鱼池乡民代表会是鱼池乡的最高民意机关,代表鱼池乡全体乡民立法和监察乡政。乡民代表由公民直选选出,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鱼池乡民代表会共有11位乡民代表,分别为第一选区5席乡民代表、第二选区3席乡民代表、第三选区3席乡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1位乡民代表互选产生。 经济. 农林渔牧业. 农业在鱼池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清康熙、乾隆年间,水社出产的茶叶已颇为出名。19世纪嘉庆年间汉人大量入垦以后,农业活动更形重要。近年来随著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传统农业活动逐渐转型,休闲农业已形成新的风潮,为鱼池乡带来利基:1。 依据南投县政府的统计,1996年(民国85年)全乡农地面积共有3,116公顷,其中水田1,176公顷,旱田1,940公顷。主要的农作物有茭白笋、龙须菜、过沟菜、四季豆、丝瓜、金针等蔬菜:16,及红茶、槟榔、虎头兰等经济作物:20。 鱼池乡林地主要分属林务局南投林区管理处、林业试验所莲华池研究中心管辖,在鱼池乡内前者辖有5,291公顷林地,后者则辖有214公顷林地:41、47。主要树种有台湾杉、南洋杉、樟树、榕树、台湾肖楠、台湾扁柏、乌心石、油茶等:43。早年因为经济发展需要,曾大量伐木外销日本,导致林地面面积缩小。近年来环保意识提高,政府著重保林、造林,并减少砍伐,以维护天然景观:41-47。 林业试验所莲华池研究中心位于鱼池乡五城村莲华池,前身是日治时期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林业部莲华池试验地,为台湾重要的药用植物栽培、研究场所。该所目前的研究重点有育苗、造林、自然资源保育、集水区经营四大项:47-49。 在渔业方面,鱼池乡虽然深居内陆,但因拥有日月潭,仍得以适度发展。1998年(民国87年)全乡渔业总产量170公吨,总产值1,752万元。其中养殖渔业产量101公吨,产值1,338万元;内陆渔捞业产量69公吨,产值418万元。主要的渔种为曲腰鱼、草鱼、鲢鱼、吴郭鱼、鳟鱼、潭虾等:54-56。在畜牧业方面,鱼池乡最大宗为畜养白肉鸡,年产量可达90余万只。另外亦有少量有色肉鸡、肉羊、乳牛的饲养:62。 工商及服务业. 鱼池乡地缘上远离富饶的台湾西部平原,境内又多山地,缺乏发展工业的条件。除了较具地方特色的陶艺制作及食品加工业外,其他工业乏善可陈。陶艺业的发展系由于大林村司马鞍的陶土品质佳,在日治时期便颇负盛名;而食品加工业则与地方农业发展有密切关系,而且多属劳力密集的小型工厂:65-66。 鱼池乡拥有日治时期即闻名在外的日月潭,带动鱼池乡发展出大量的艺品店、餐饮店、旅馆及摊贩,但多属小本经营,缺乏大型的商业经营模式。因此鱼池乡的商业活动仍以提供居民、游客日常生活用品之零售业为最多,并且保持传统经营方式:73-74。 文化. 宗教信仰. 鱼池乡一如台湾其他地区,宗教信仰相当多元,除传统道教、佛教外,尚有基督教、天帝教等,各种寺庙教堂合计三十多座,包括位于日月潭邻近地区内的玄奘寺、玄光寺、慈恩塔及文武庙、龙凤宫、明德宫三大道教庙宇。 其中文武庙的前身为水社村水社巷的龙凤宫及北极巷(或作卜吉巷,今属日月村)的益化堂。日治时期因兴建日月潭发电工程,潭面水位上升,两庙位于淹没区内而必须撤离。两庙庙产被当时的台湾电力株式会社收购,遂决定合并,于1934年(昭和9年)在日月潭北畔的松柏仑重建庙宇,1938年(昭和13年)落成:129。新庙前殿主祀关圣帝君,后殿主祀至圣先师孔子,遂命名为文武庙。庙前广场有对巨大的红色石狮子,是新光集团创办人吴火狮所捐献,故被戏称为「吴火狮」。 文化资产. 茶业改良场鱼池分场位于水社村猫山东南侧,是鱼池乡唯一登录有案的文化资产,属于历史建筑类。该分场原名红茶试验支所,创立于1936年(昭和11年),隶属于台湾总督府中央研究所,为全台大叶种红茶研究中心。1968年(民国57年)改组为台湾省茶业改良场鱼池分场,1999年(民国88年)7月改制为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茶业改良场鱼池分场。鱼池乡的茶改场培育出很多台湾知名茶种,如在1999年成功培育出红玉红茶茶种 - 台茶18号等。 分场建筑本体呈东西走向,因考量制茶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因此东西侧窗户比较少,以避免阳光直射;南北侧长边则多开窗户,以导入温和的光线。建筑主体中央挑空部分之回廊亦设计有门窗,隔间墙使用活动式可推拉的隔板来微调窗扇大小,以有效控管温度。 教育. 鱼池乡现有国民小学9所、国民中学2所、私立高中1所,私立教会大学1所。 三育基督学院是一所基督教会学校,也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在全世界成立的五千多所教育机构之一。另附设三育实验完全中学,于2006年由教育部正式立案。 鱼池国中位于鱼池村,创立于1956年,最初为「鱼池初中」,后于1968年改制为国民中学,校址原位于琼文巷,1993年7月迁至鱼池街现址。明潭国中位于水社村,创立于1971年。 鱼池国小位于鱼池村,前身为1900年设立的「鱼池公学校」,是全乡最早设立的现代化学校。成立之初暂借鱼池帝爷庙授课。1903年迁入鱼池街新建校舍,1993年再迁至原为鱼池国中之琼文巷校址。该校曾先后设立头社分教场、木屐分教场、水社分校、日月潭分校、新城分校等多所分教场及分校,其后均各自独立设校:22-23。 头社国小创立于1919年,原为「头社分教场」,1923年独立为头社公学校,其后多次改名始为现校名,校址位于头社村。东光国小即原木屐分教场,创立于1923年,1941年独立设校,校址位于东光村。伊达邵国小创立于1949年,原为「水社分校」,1961年独立设校,校址位于日月村。明潭国小创立于1950年,原为「日月潭分校」,1953年独立设校,校址位于水社村。新城国小即原新城分校,创立于1957年,隔年独立设校,校址位于新城村。 五城国小位于五城村,前身为1936年设立的五城国语讲习所,其后成为鱼池东国民学校的分校场、分班,1946年独立设校。光明国小位于武登村,成立于1955年,原为头社国小的分校,1957年独立设校,而后来于2008年废校,该校址由日月潭风管处收购,转为日月潭特色游学中心。共和国小成立于1959年,原为东光国小的分班、分校,1965年独立设校,校址位于共和村。 交通. 公路. 鱼池乡对外交通完全仰赖公路,其中尤以台21线最为重要。该道路略呈南北向贯穿全乡,并通过乡治所在地鱼池聚落。由乡治沿该道路向北可通往埔里镇,在该镇可接东西向的台14线,经该道路向西可由爱兰交流道上国道6号,再转国道3号前往台湾西部各地;向东则可前往雾社、清境农场、大禹岭,再接省道台8线(中横公路)前往台湾东部。若在埔里镇沿台21线续北行,则可通往国姓乡及台中市新社区、东势区等地。 由乡治沿省道台21线向南可通往闻名全台的日月潭,绕行该潭西岸后,经头社可通往水里乡。在该乡可接东西向的省道台16线,经该道路向西可前往集集镇、名间乡,向东则可前往信义乡地利村孙海桥。若在水里乡沿台21线续南行,则可通往信义乡之乡治(信义村)及塔塔加等地。 省道台21甲线是台21线的支线,位于日月潭的东岸,与本线日月潭路段共同构成日月潭环湖公路。 县道131号横贯鱼池乡中北部,并通过乡治,是另一条联外道路。经由该道路向东北可通往埔里镇,向西可通往水里乡新兴村,由该处往南续行县道131号可通往鹿谷乡;往北经县道147号则可通往国姓乡。 另有投62线、投63线、投64线、投65线、投66线、投66-1线、投67线、投69线、投69-1线、投69-2线、投69-3线、投81线等多条乡道,为局部地区之连络道路。 汽车客运. 鱼池乡汽车客运主要由南投客运,另外国光客运亦有经营往来日月潭、台北之远程班车,员林客运也有跑鱼池乡到水里乡之路线。 南投客运主要经营鱼池乡北邻埔里镇往来鱼池乡各地的客运,主要路线有6665(埔里-九族文化村-车坪仑)、6667(埔里-九族文化村-水-{里)、6668(埔里-日月潭-头社)、6669(日月潭-伊达邵-玄光寺)及6671(日月潭-车埕),另外亦经营台中-埔里-日月潭之间的快捷班车6670(台中-高铁台中站-中台禅寺-埔里-鱼池-九族文化村-日月潭)。 丰荣客运主要经营往返水-{里-日月潭-鱼池-埔里之班车(6289路线),每日对开各13班次。 员林客运主要经营往返日月潭-阿里山之班车(6739路线),每日对开各2班次,另外亦与南投客运联营日月潭-溪头之班车(6801路线),每日对开各6班次。 旅游. 日月潭位于鱼池乡南部的水社村、日月村交界处,为台湾第二大湖泊(仅次于曾文水库)及第一大天然湖泊兼发电水库。湖面海拔748公尺,常态面积7.93平方公里(满水位8.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27公尺,自然生态丰富,但亦为最多外来种生物的淡水湖泊之一。 日月潭景色优美,「双潭秋月」为台湾八景之一。日月潭也是台湾原住民邵族的居住地。2000年1月,交通部观光局设立日月潭国家风景区,其范围除原有日月潭特定区外,北面扩大至鱼池乡,东至水社大山,西至集集大山,南至水里蛇窑。 日月潭及临近有诸多景点,包括拉鲁岛、日月涌泉、孔雀园、文武庙、玄光寺、水蛙头步道、大竹湖水鸟保护区、大竹湖步道等。 九族文化村位于大林村,是一座以台湾原住民九大族群为主题的乐园,全区面积广达62公顷,是依山建造的游乐园区,全区制高点则是位在观山楼,海拔约900公尺。九族文化村是结合台湾九大原住民族族群的各项文化特色展示,包括泰雅族、赛夏族、邹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达悟族、阿美族以及排湾族,而后加入邵族。 2009年,九族文化村辟建完成日月潭缆车,由九族文化村观山楼通往救国团日月潭青年活动中心,将两大知名景点串接起来。该空中缆车路线全长1.877公里,沿途可俯瞰日月潭湖光山色,天晴气朗时并可眺望远方的埔里盆地。 参考文献.
鱼池乡 (台湾)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
如果网站内容有侵犯您的版权
请联系:pinbor@iissy.com
Copyright ©2014 iis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