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霸尖山
大霸尖山是台湾最著名的高山之一,其外型如神工鬼雕天成的孤峰造型,屹立在雪山山脉雪山地垒圣棱线的北缘,标高3,492公尺,泰雅语称为「--
(Skaru语系)、 --
(Spazi语系)、--
(Klapay语系)」,大霸尖山与小霸尖山合称为「--
」,赛夏语称为「--
」,从前汉人以遥望如同一个熬酒桶,称之为「熬酒桶山」、「酒桶山」,位于新竹县尖石乡秀峦村与苗栗县泰安乡梅园村之间,即雪霸国家公园中的「霸」,拥有「世纪奇峰」的美誉,在著名的台湾百岳排名28,与中央尖山、达芬尖山合称三尖。
山形.
大霸尖山位于台湾的雪山山脉,圣棱线北端,其山势突地拔起,危峰孤峙,近观其外形为一个超过150公尺高及粗的三面岩柱,四周都是直立的悬崖绝壁,西方人和日本人形容为古怪的土耳其帽,四面崖壁寸草不生,山形冷峻,令人生畏,有「世纪奇峰」之称,高峰聚集,气势宏伟,称得上是北台湾的屋脊。从台湾西部外海观测,大霸尖山是台湾南北连贯的高耸屋脊最北端第一座超过3000公尺的山汇。
其附近与大霸相似命名之山头有:西边的小霸尖山、东边的东霸尖山及北边的中霸尖山,再加上中霸尖山西伸支棱的两座百岳伊泽山、加利山,登山界合称为「大霸尖山群峰」。
大霸尖山往南的圣棱线,以及大霸尖山往北接中霸尖山,是东侧塔克金溪(泰岗溪最高源头,淡水河水系大汉溪上游最远源流)与西侧雪山溪(大安溪源头)的主分水岭,为新竹、苗栗的分界。
大霸尖山北侧的中霸尖山,续往西北延伸往伊泽山、境界山、桧山的棱脉,是东侧萨克亚金溪(大汉溪源流支流)与西侧雪山溪、马达拉溪(大安溪源头)的主分水岭,为新竹、苗栗的分界,日治时攀登大霸的步道由此进入。
中霸尖山续往北延伸往镇西堡的棱脉,登山界称为「大霸北棱」,是东侧大汉溪源流塔克金溪、泰岗溪与西侧左股支流萨克亚金溪的分水岭,为泰雅族往北迁徙的重要传统路线。
中霸尖山西北侧的伊泽山,西伸往加利山的支棱是大安溪源头雪山溪与右股支流马达拉溪的分水岭,现攀登大霸的步道由此棱线北侧的马达拉溪登山口进入。
历史.
台湾原住民赛夏与泰雅等族人流传大霸尖山是其祖先发祥地,也为南岛语族共有的传说太古大洪水来袭时先祖的最后避难地,视为圣山。
赛夏的洪水起源传说,大部份是以大霸尖山为发祥地,太古洪水泛滥世界成为汪洋一片,幸存的二兄妹躲进织布机的经卷里,漂到--
山顶。妹妹未能生还,哥哥将尸体切成肉块丢到洪水中就化成人,哥哥将肉块变成的人救到山顶上,给他们不同的姓氏:豆、风、钟、士、高、蟹、钱、夏等姓(也有不同的版本,尸块丢进洪水中,肉变成赛夏族,骨变成泰雅族,内脏变成汉人),水退之后族人从大霸尖山一路迁移,遍布到大汉溪上游到大安溪流域之间的区域。由考古发现显示,赛夏族定居在大霸尖山下的年代比泰雅族或斗葛族(另有译写做大甲,现多译写为道卡斯族)久远。赛夏族在明郑时遭武装侵略,复受汉人垦民入侵、瘟疫侵袭,势力衰退后,泰雅族成为此区域强势族群。
62,80
泰雅语称大霸尖山为--
意为耳朵,--
则为耸立之意,:129是泰雅族人自大甲溪谷()与兰阳溪谷之间的思源垭口()往北迁徙史途中重要的集散地。从原居地北港溪上游()迁往大甲溪谷,再上溯到思源垭口并生养众多的--
家族中的一个家族,衍生了三个支系,其中大哥--
往北迁徙翻越雪山山脉,途经罗叶尾山、桃山、新达、大霸尖山等地。从大霸尖山沿东侧大汉溪谷,击退原居于此的赛夏族,散布到新竹、桃园、台北等地,沿西侧大安溪谷散布到苗栗等地区,是为卡奥湾群(、--
清治文献有关大霸尖山的记载,清治末期1890年代《新竹县采访册》以汉语记载为「熬酒桶山」。
其他清治文献还有「大员山」、「熬酒桶山」、「酒桶山」、「大坝尖山」、「大霸尖山」的记载,但都不能确定指称今天的大霸尖山。大霸尖山实际上在新竹的东南方深山,从宜兰、台北一直到新竹、苗栗都看得到,从新竹看是在东南方十八尖山、五指山的正后方。而大霸尖山在彰化东北方距离超过一百六十-{里,虽然在彰化外海看得到大霸尖山,但在陆地上台湾西部平地在台中大肚山、彰化以南就看不到大霸尖山了。
推定为1756-1759年调制的《乾隆台湾舆图》在云林内山有绘出一座「熬酒桶山」;
1830年代编撰的《彰化县志》,自八卦山前观之,有「大员山」、「熬酒桶山」、「酒桶山」等记载。《新竹县采访册》指称不能确指其所以然。1871年《台湾府舆图纂要》〈山水 彰化县〉的内文也有描写「熬酒桶山」。1879年《台湾舆图并说》在东势角西南方标示「酒桶山」。
《乾隆台湾舆图》在今台湾的东北角附近有绘出另一座「熬酒桶山」;
1760年清乾隆中叶《台湾民番界址图》,有注记「熬酒桶山」、「酒桶山」的文字;
1871年《台湾府舆图纂要》里的〈淡水厅图〉在今台湾的东北角附近有绘出另一座「熬酒桶山」,
其中的内文〈淡水厅舆图纂要〉也有描写「大坝尖山」;
1871年《淡水厅志》有记载「熬酒桶山」以及「大坝尖山」;
1878年的《全台前后山舆图》和1879年的《台湾舆图并说》都有在「生番界」之内和今新店南方和三峡东方的「新垦地」之间绘出「大霸尖山」。
1888年起调制的《台湾地舆总图》在新店直潭和隘勇营之间标示大霸尖山;
1888年《台湾内山番社地舆全图》和其1895年临摹本台湾总督府陆军局发行的《台湾蕃地图》标示了「-{大埧社」和其后依托的山头「-{大埧」。:4-5
「-{大埧」也就是「大坝」,以上这些文献描写在台北南侧附近的「熬酒桶山」在北势溪之南,今称「大桶山」,「生番界」在其以南,其后为桶后溪、桶后山;
而「大坝尖山」为「大坝社」背后依托的山头,大坝也有写做「-{大埧」、「打马」,在生番界、隘勇线以内,也就是刘铭传执行开山抚番为掠夺山区土地资源、强制樟脑独占而发动的大嵙崁战役中,于1887年10月以帝国部队优势现代武力征伐的泰雅祖社大社群,位在今三峡、复兴、新店、乌来之间,泰雅语称为--
,刘铭传的奏折中称「-{大埧」七社,即今大豹溪流域,日治以后称为「大豹社」。
1867年英国皇家海军小型风帆测绘船Sylvia号在台湾外海进行绕岛测绘任务时,舰长布鲁克中校(Commander Edward W. Brooker R.N.)测绘完台湾东海岸,续往西海岸,在梧栖(Goche)外海,观测到在台湾内陆南北延伸的高耸山脊,最北端有一座超卓拔群、帽子形状的山峰,有11300英尺高(约3444公尺),以船名命名为--
,:5091868年英国海军部以此测绘成果发行的地图中,Mount Sylvia南方不远处绘有座12800英尺高(约3900公尺)未命名的山峰。1873年4月,马偕博士一行30余人在赛夏族向导陪同下攀登--
,在登顶前因赛夏族头目拒绝再前进而未能登顶。森丑之助和杨南郡认为在日治前及日治初期明治年间,在1907年对雪山山区进行测绘之前,所谓--
或--
多半是指称今大霸尖山。:305,323
日治时1907年对雪山山区进行测绘之后,将此山定名为大霸尖山,今雪山定名为--
。1915年6月到9月间,总督府蕃务本署完成了雪山山汇的测量登山活动,测得峰巅海拔高度为11792日尺(约合3573公尺)。1916年6月,探险队尝试攀登大霸尖山,在巨岩脚下四周勘查,尝试从东南棱岩壁突破,但受阻于高悬的岩庇,被认为不可能攀登。人类首次登顶大霸尖山,于1927年8月4日(昭和2年),由台湾-{山岳会沼井铁太郎领队的攀登队经由东南岩脊,使用绳索及技术攀登方式,台北第一中学(今建国中学)教官濑古喜三郎借由踩在中曾根武多的肩膀攀上最困难的悬岩路段领先登顶,随后生驹、古平、永田诸氏,以及搜索队长绵引警部补共7人成功登顶。首登队在行前曾考虑使用人工物将锚桩打入岩壁,但因不愿破坏这鬼斧神工「神造之物」而采取徒手攀登,保持大霸尖山的自然完整状态。1931年8月,北田正三由大霸南壁的烟囱岩地形单人独攀登顶。(pp. 上册66-73)首登以及随后探险的成功,代表人类挑战能力技术的极限、打破不可能的探险精神,带动了当时的登山活动迈向更艰难路线的挑战与对未知山岳的探索行动。
战后十余年间未有登山队登临大霸绝顶的记录,1959年,有登山队在大霸尖山一根一根将铁钉打入岩壁,绑上铁线安装木梯,攀上大霸尖山的绝顶。随后的登山队即循著木梯,轻易就能踏破这座昔日必须冒著生命危险、依靠本身技术才能攀抵的峰尖。登顶过程的人工化,使得一般登山者均能踏著木梯顺利登顶,大霸尖山便成为热门的高峰了。1971年初,为了配合救国团举办大霸尖山健行活动,林务局从大鹿林道马达拉溪登山口开辟了一条长达约12公里长的步道直达大霸尖山,并且在半途海拔2699公尺处兴建了九九山庄,并在4月19日,架设完成「世纪奇峰」大霸尖山登顶钢梯的工程。至此,顺著钢梯即能争相轻松踩上山顶的登山客络绎于途,却阻隔了登山者与大自然接触的深度,缺少以肉缚身躯、用汗水勇气贴近岩壁的感觉。
在沿钢梯的传统登顶路线之外,技术攀岩好手们也尝试从其他更困难的路线,以技术绳队的方式攀登上台湾高山技术攀岩的圣山霸顶。日治时1931年8月,北田正三由大霸南壁的烟囱岩地形单人独攀登顶。战后初期1958年有攀岩队在大霸东壁试探技术攀登的可行性。1981年10月25日喜马拉雅攀登俱乐部的高克维及梅业明成为大霸传统登顶路线之外,战后有记录首登西南壁技术路线成功的第一支队伍,他们以绳队技术攀岩的方式,以七个绳距攀登成功,攀登过程刊登在1981年12月的《野外》杂志第154号。随后几年,陆续有来自攀岩者俱乐部、台大登山社等技术攀登队伍成功的首登完成其他在大霸东南壁、西壁、北壁上的路线。:23-24,126
在钢梯架设20年后,梯子锈蚀毁损,安全堪虑,林务局先于1989年公告禁止攀登大霸尖山霸顶,在1991年12月15日将钢梯拆除,重还圣山真实的面貌。攀登绝顶的登山者,必须以矫健的身手,融入在大自然之中,经过勇气与毅力的考验,才能在辛苦的付出之后,攀上峰巅的荣耀。(pp. 上册66-73)
虽有公告禁止攀登霸顶,但无法源依据,2010年7月23日内政部依据国家公园法第13条第8款公告「雪霸国家公园区域内禁止事项」,「基于保护大霸尖山脆落之地质景观及维护山友登山安全并保持原住民族信仰圣山之完整性,自公告日起禁止攀登大霸尖山霸顶。」
币图.
新台币五百元背面以大霸尖山及台湾梅花鹿为图案设计。
外部连结.
」沼井铁太郎(1898-1959) (昭和三(1928)年三月三十日稿) 《关于攀登大霸尖山之考察与实行》译自《台湾-{山岳》第五号(1930.9.20)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