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堵区
七堵区(#重定向 )位于台湾基隆市最西端,是基隆市面积最大的行政区。由于基隆港附近腹地有限,加上七堵车站成为台铁西部干线对号列车的主要起点和终点站,基隆市政府已将七堵定位为基隆副都心。
历史.
七堵原是台湾原住民族巴赛族居住的区域。
清治时期汉人为防原住民侵袭,于居住地外围设置土墙,土墙一丈称为「板」,五板称为「堵」。
七堵位于第七个防御据点,故以此为名:。清领时期1684年,七堵隶属诸罗县。1723年改隶新成立的彰化县。1731年复改隶新成立的淡水厅。1875年设立台北府后,七堵改隶新成立的基隆厅,属石碇堡。
日治时期1895年,七堵隶属台北县基隆支厅,一部分属五堵区,一部分属暖暖区,一部分则属玛陵坑区。1897年改隶水返脚办务署。1900年,将水返脚办务署裁撤并入基隆办务署。1901年,基隆办务署改制为厅,七堵隶属基隆厅,一部分属第十八区,一部分属第十九区,一部分则属第二十区。1905年,第十八、十九、二十区分别改名为「五堵区」、「暖暖区」、「玛陵坑区」。1909年,基隆厅并入台北厅。1920年,将五堵区、暖暖区、玛陵坑区合设立七堵-{庄,属台北州基隆郡:3。七堵-{庄辖七堵、草滥、六堵、五堵、友蚋、玛陵坑、莺歌石、港口、碇内、暖暖、八堵等11个大字:3-4。
1945年中华民国接管台湾后,隶属台北县基隆区七堵乡,下辖21个村。1947年1月裁撤基隆区,七堵乡改直隶于台北县;1月18日,配合基隆市政府扩大市政建设,七堵乡划入基隆市并改制为区,各村改制为里。1949年2月1日,将七堵区暖暖、八堵等地划出暖暖区:5。之后七堵区行政区域历经七次调整与变更:5-6。1980年,基隆市政府于莺歌石兴建国民住宅(即今安乐社区),莺歌石及附近的港口地区人口激增。1988年3月1日,七堵区将安乐社区的三民里等六里划归于安乐区:6。
人口.
根据基隆市政府民政处统计,2023年底七堵区户数约2.2万户,人口约5.3万人,区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里分别是百福里与玛东里,2023年底两里人口分别为7,169人与334人,其中玛东里也是基隆市人口最少的里。
七堵区历年人口变化(1981年-2030年)
政治.
区政组织.
七堵区公所是基隆市政府在七堵区的派出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市政府综理区政的执行机关,上级业务监督机关为基隆市政府。区长由市长任命,其任期为无任期保障。在区长及秘书之下,设有4课1室等5个内部单位及1名人事管理员。七堵区为基隆市第七选区,在基隆市议会31席市议员中,七堵区共选出4席区域市议员(不包括平地原住民议员)。
行政区划.
七堵区的行政区划辖有玛南里、玛东里、玛西里、实践里、富民里、永安里、永平里、自强里、八德里、正光里、友一里、友二里、正明里、长兴里、长安里、泰安里、百福里、堵南里、堵北里、六堵里等20个里,共计412邻。
参考资料.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