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维基百科
闽南语维基百科(#重定向 ,原称)是维基媒体基金会协作计划的维基百科闽南语版本。闽南语维基百科书写内容书写闽南与台湾文化,除了介绍闽南语文化风情之外,也对于化学领域、生物学相关条目有所著墨,也有汉族语言学相关条目。除了与闽南文化息息相关的风土民情,世界各国与中国大城市的条目也占有些许的篇幅。
闽南语维基百科以罗马化的白话字作为书面文字;后来也开放使用台罗拼音作为内文撰写文字,但条目名仍以白话字为标准。2017年有提出建议增加汉字的的方案,方便储放白话字或台罗的条目的汉字转写版(以台湾闽南语推荐用字或本字为基本原则)。然而,目前仍未有新命名空间可供汉字条目撰写,故先以「Pang-chān」(即英文版的Help、中文版的帮助)页面做为汉字文章的存放处。闽南语维基百科以最具代表且分布最广(泉州、漳州、厦门、台湾及新加坡等地)的泉漳方言来拼写白话字。采用罗马化文字的闽南语维基百科,与多数拼音化语文一样,对于外国人事物的翻译有其优势与便利性。
闽南语维基百科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为现代标准汉语以外的汉语族诸语言设立维基百科开路。在闽南语维基百科设立之后,汉语族的其他语言如、粤语、、、、等维基百科,在随后的几年间纷纷设立并发展,而晋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网际网路档案馆;互联网档案馆;互联网档案馆;)、莆仙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网际网路档案馆;互联网档案馆;互联网档案馆;)、湘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网际网路档案馆;互联网档案馆;互联网档案馆;)、闽北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网际网路档案馆;互联网档案馆;互联网档案馆;)等版本也正在。
历史.
闽南语维基百科可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自2004年5月之前的版本位于holopedia.net(名为Holopedia)。5月底开始与维基百科合作一个新版本。闽南语维基百科百科的发起人是戴凯序(Tè Khái-sū),他在2003年4月左右开始构想这个以白话字为载体的百科计划。同年7月国立清华大学老师陈柏中(Tân Pe̍k-tiong)建立了Holopedia.net。
Holopedia.net 是原版,与维基百科使用同一套软体(MediaWiki),不过与维基百科无组织关系。陈柏中为holopedia.net的发起人兼行政人员。加入维基百科后,旧有的Holopedia就不再使用。当时一共有140篇文章。发展至2004年5月,向元维基申请以「zh-min-nan」为网域名开头的维基百科计划,但依"Ethnologue" 14版语言代码,网址开头被指定为「zh-cfr」,经过沟通后,定为zh-min-nan.
早期用户在加入维基百科的时候,希望使用zh-min-nan做网路域名。不过一开始时,有相关的技术人员表示异见。曾使用过 zh-cfr,这是ISO 639的zh和SIL的cfr凑成的代码;也使用过“minnan”,最后才改成zh-min-nan。后来ISO 639-3标准中的nan(属于zho大分类)也可以使用,但网址和大多连结代码都尚未更改。2015年8月底,经由闽南语维基百科参与者投票,一致通过将zh-min-nan改为nan,但目前尚未变更。
统计.
闽南语维基百科主要由几十位热心的维基人参与,虽然参与的人数甚少,有些拼写或文句的错误可能短时间内未被发现,但是总体文章走向并未发生立场偏颇的现象。2015年6月初,闽南语维基百科拥有约一万三千多条目,其时开始使用机器人建立大量条目,以每月逾一万条目的速度增长,并于8月底超越粤文维基百科,成为第二大汉语族维基百科。同年12月底,成为第二部突破十万条目的汉语族维基百科。2016年9月,成为第二部突破二十万条目的汉语族维基百科。2020年3月,成为第二部突破三十万条目的汉语族维基百科(此时其条目数于汉语族版本中占比例约20%,而中文版条目数则占70%)。
截至2020年1月底,闽南语维基百科已至少拥有条目[ 237,024]篇,自成立以来的页面总编辑数2,003,541次,注册用户41,019名,活跃用户67名左右。在条目数量方面,闽南语版本目前于维基百科所有语言中,排名第36名;在中,闽南语版本在数量上排名第二,仅次于中文版本。基础条目品质位列99名,在汉语族版本里排名第四。
里程统计.
此处罗列所有登上维基基金会新闻(Wikimedia News)有关闽南语维基百科的新闻记事: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