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间乡
名间乡(#重定向 ),旧称「湳仔」,位于台湾南投县西部,浊水溪北岸,与竹山镇隔溪相望,东邻集集大山,紧接集集镇、中寮乡,北以新街旱溪邻接南投市,西以彰化县八卦山断崖为界,俯望彰化县田中镇、二水乡、社头乡于山脚下。全乡东西线长13.7公里,南北线长9.11公里,总面积为83.0955平方公里,为南投县人口最多的乡。
历史.
地名由来.
「湳仔」地名由来,系因现今南雅村(Lâm-ngá,和「湳仔 Làm-á」在台湾闽南语字音接近)、中正村(乡公所所在地)、中山村一带,昔日地形低洼,四周雨水汇集,地质泥润,长年间成为沼泽,地方俗称「湳仔」,因其闽南语音 Làm-á(白话字、台罗)与日语「名间」(假名--
,罗马字 Nama)之训读相近,日治时代台湾总督府遂于大正9年(1920年)将「湳仔」改为「名间」,此为名间乡之地名由来,但今日常被一般民众或媒体报导误写为「『民』间乡」。
地理.
地形.
名间乡有两处平原,台中盆地和古浊水溪冲积所遗留的河阶平原。河阶平原有大-{庄、赤水、弓鞋、松柏坑、埔中等五座河阶地,造成现今河阶地是因八卦山脉由南向北隆起,迫使古浊水溪改道,以下为名间河阶平原演化过程:
尔后经过第六、七代浊水溪冲蚀而形成现今面貌,由此可见,名间河阶平原是呈现北端约有一百公尺高的横山断崖,崖下有大-{庄河阶地,海拔从此向南逐渐地增高,直到松柏岭。名间河阶平原西面是遇上彰化断层而形成褶皱现象,海拔开始向东逐渐递减,直到名间境内台中盆地。
地形分区.
依地形可分为三区:东部南投丘陵区、中部台中盆地平原区、西部八卦台地区,又可将各村依地形区分区如下:
生活圈.
境内主要有四大聚落,这四大聚落有农会与邮局等机构,生活机能较完整,而其中又有不同的消费对象:
根据《南投县名间乡灾后重建纲要计划》一书中的规划,将以名间为核心发展的单核心模式改成以名间、新街为两核心的双元发展模式,并将名间乡分为四大生活圈:
人口.
根据南投县政府民政处统计,2023年底名间乡户数约1.3万户,人口约3.6万人,是南投县下辖的8个乡中人口最多的乡,乡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村分别是新街村与大坑村,2023年底两村人口分别为4,691人与740人。
名间乡历年人口变化(1981年-2030年)
政治.
乡政组织.
名间乡公所是名间乡最高层级的地方行政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乡自治的行政机关,同时负责执行县政府及中央机关委办事项,名间乡的自治监督机关为南投县政府。乡长由全体乡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一次。名间乡公所并置乡政会议,为乡政最高决策机构,在乡长之下,设有5课4室等9个内部单位及5个附属机关。
名间乡民代表会是名间乡的最高民意机关,代表名间乡全体乡民立法和监察乡政。乡民代表由公民直选选出,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名间乡民代表会共有11位乡民代表,分别为第一选区6席乡民代表、第二选区2席乡民代表、第三选区1席乡民代表、第四选区2席乡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1位乡民代表互选产生。
经济及产业.
乡内工商业较不发达,60%余为农业人口,为典型之农业乡镇。乡内农户约5,700户,占全乡总户数之55﹪;耕地面积5,400公顷,占全乡总面积之65﹪,其中水田1,300公顷,旱田4,100公顷,平均每农户所占耕地面积为一公顷,均为传统式之小规模经营。
水田以稻米为主,蔬菜蕹菜(空心菜)次之;旱田种植以茶为大宗,凤梨和生姜次之;其次为通天草、山药和木瓜等作物,其中山药为新兴之农特产品,名间乡正大力推广中;至于畜牧业,则以猪、鸡之饲养为主。
旅游.
农场、餐厅
参考资料.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