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国音
老国音,中国国语运动中,1913年“读音统一会”议定的汉语标准音。该音系基于传统的中州韵白话文,后被新国音即官话白话文取代。
历史.
1913年,读音统一会经由投票确定了“国音”标准,这种标准音习惯上称之为“老国音”。1923年,当时的国语统一筹备会成立了“国音字典增修委员会”,决定采用北京语音标准,称之为“新国音”。
产生.
在清末维新运动兴起的同时,中国的语文界也兴起了切音字运动和国语运动。通过语文学界有识之士二十多年的拼搏努力,制定民族共同语标准音的时机成熟。审定每个汉字的标准读音,核定汉语的语素,采定拼音字母的全国“读音统一会”,终于在1913年2月15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选举吴敬恒为议长,王照为副议长,会员80人,除了各省选派的代表,绝大多数是在切音字运动和国语运动中卓有成绩的杰出语文学者。会议充分发扬民主,畅所欲言,各抒已见,经过充分的讨论和辩论,然后采取民主集中的原则取得共识,做出决定。
会议的第一步是审定国音(法定标准音),依清李光地《音韵阐微》中的常用字作为审音字类,每省为一表决权,各省交注音单,由记音员逐一比较,以最多数为会上审定的读音。该参考韵书是韵白体系,在众多读书音、戏剧中有一定影响力,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民族共同语语音标准的全民代表性。经过一个多月,共审定了6,500多个字的标准读音(包函声韵调)。
第二步是核定音素,每个字的标准读音确定了,核定音素就容易了。以清代的《字母切韵要法》为依据把传统的三十六字母的十个浊音字母去掉,再把知、照两组字母合并,就得到二十四个声母;从十二撮里得出了十二个韵母;从正、副韵和合口正、副韵里得出齐齿ㄧ、合口ㄨ、撮口ㄩ三个介音(开口无介音)。这样就核定了汉语的三十九个音素。第三步就是采定注音字母。采定字母争论很大,许多会员各有方案,归纳可分三派:偏旁派、符号派和罗马字母派。各执已见,互不相让。最后通过了鲁迅及浙江会员许寿裳等人的提案,把会议用的记音符号(主要是章炳麟的《纽文韵文》)作为正式字母。以后调整了排列次序,又增加了一个ㄜ韵母,成为四十个字母。即ㄅㄆㄇㄈㄪ、ㄉㄊㄋㄌ 、ㄍㄎㄫㄏ、ㄐㄑㄬ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ㄧㄨㄩ。这套字母就是“老国音”字母。
1918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国音”字母(注音符号),1919年出版了《国音字典》。
1932年5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公布并出版以新国音为标准的《国音常用字汇》,取代了以老国音为标准的《国音字典》地位。
音系.
声母.
在北京音系的基础上,增加了微母[v](ㄪ )、疑母洪音[ŋ](ㄫ)和细音[ɲ](ㄬ),区分尖团音(如区分「箭」、「剑」),保留入声(采用南京话的入声形式)。
声调.
老国音有五个声调,就是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五声并无规定调值。老国音声调与古代韵书声调有对应,虽有个别字例外。两者关系如下:
1920 年王璞在上海制成了《中华国音留声机片》,阴、阳、上、去声均从北京音,入声读得比北京的去声短一点。1921 年赵元任在美国制成了《国语留声机片》,阴、阳、上、去声也是均依北京音,只是入声以南京音为标准。金陵马汉裔编辑的《国音学生字典》以文字形容说:「阳平声浪高而扬,上声声浪强而曲,去声声浪远而坠,入声声浪急而促,阴平声浪轻而平。」
注音.
使用竖写注音符号标注发音。五声调中,阴平不标号,阳平、上、去、入声,分别在注音的左下、左上、右上、右下方加一小点表示,称之四声点声法。例如:
1922年,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书法体式》决定取消四声点声法,改为在韵母右上端加标声调符号:阴平“ˉ”(可不标)、阳平“ˊ”、上“ˇ”、去“ˋ”和入“˙”五种符号,例如:ㄏㄞˇ ㄋㄚ˙ ㄅㄜ˙ ㄔㄨㄢ ,除入声外和现今的注音符号标记法相同。后采用新国音后,将˙符号由标记入声改为标记轻声,改为标注在字音的上头(直书)或横头(直书),例如:˙ㄅㄚ(表示轻声),ㄅㄚ˙(表示入声)。
推行.
限于当时各方面的条件和认识,未能很好地推广,后被新国音(纯粹的北京音系,即现在的普通话和国语音系)取代。
现况.
老国音仅存在于老电影台词及部分留声机片中,而传统中国戏剧的舞台语言「韵白」虽与之发音相近,但多承袭自「中原音韵」。例如,粤剧至今仍有古腔「中州音」念白,京剧则有上口字音等。
老国音与北京音对照表.
1921年曾出版过《国音京音对照表》,以列举老国音(国音)与北京音(京音)不同的读音。
下表列出该书中部份读音不同的汉字,注意北京音并不代表现行读音,部分汉字的读音在北京音与现行标准汉语中的读音仍有不同。
原表并无汉语拼音,拼音为方便不熟悉注音人士而添加。其中「老国音」、「北京读书音」以及「北京俗音」中的拼音为体现标准汉语中不存在的读音与组合,与现行汉语拼音略有不同,其中在词头的ng表示「ㄫ」,gn表示注音「ㄬ」,ê表示「ㄝ」,在词尾的h表示入声。另外为区分歧义,ㄝ不会像现行方案中简化为e而与ㄜ混淆;ㄩ只会以ü(或者在零声母时作yu)形式出现,而不会像现行拼音在部分时候简化为u而引发歧义。其他与现行汉语拼音相同。此对照仅供参考,若有歧义则以注音为准。而「今国语音」则采用现行拼音方案。
下表注音以˙指代入声。新国音注音将此符号改用于轻声。
在《国音京音对照表》里北京俗音存在大量入声。除了读书音有可能保留入声外,其他的研究多记载当时北京俗音早已失去入声,包含王璞自身的著作《京音字汇》也未列出入声,但王璞在此书北京音记载入声的来源及缘由已难以考据,只能从其他依据去猜测。学者徐芳敏认为王璞似乎有意创造了入声。
而黎锦熙在《国语运动史纲》页 102 中所述:「王璞在上海发音之中华国音留声机片,则阴阳上去都全依北京,入声就把北京的去声读得短一点儿……」,有可能此处的北京俗音入声只是短促版的北京俗音去声。此处的北京俗音也有可能是少数北京士大夫阶层使用的北京雅言音,跟绝大多数的一般北京大众使用的北京土音不同。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