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屿
{{Location map|East China Sea
| float = center | border = infobox
| alt =
| width =
| default_width = 260
| caption = 彭佳屿在东海的位置
| mark =
| marksize = { {{{{pushpin_map_mark_width
| relief =
| position =
| coordinates =
,又称:--
彭佳屿,又名草莱屿、大峙山屿,当地渔民也称之为大屿(#重定向 ),是台湾附属岛屿之一,是台湾北方三岛中面积最大,且唯一有派员驻在的岛屿,行政上隶属于中华民国基隆市中正区管辖。彭佳屿距离台湾北部基隆港约56公里,航程约2.5小时;距离钓鱼台约140公里,使其作为中华民国宣示对钓鱼台列屿主权的象征。目前彭佳屿仍然是军事管制区,尚未开放一般人登岛观光。中华民国内政部海洋国家公园管理处计划把彭佳屿、棉花屿及花瓶屿(北方三岛)附近海域划为「海洋国家公园」。
2005年8月10日,中华民国总统陈水扁巡视彭佳屿,为岛上「海疆屏障」纪念碑主持揭碑仪式,成为首位登上彭佳屿的中华民国总统。
2012年9月7日,总统马英九巡视彭佳屿,除宣慰岛上官兵,并与驻扎于东沙及南沙的海巡署部队视讯连线。
2016年4月9日,总统马英九巡视彭佳屿,为彭佳屿气象站的「和平东海、国疆永固」纪念碑主持揭碑仪式。
2022年,总统蔡英文与玉山、彭佳屿气象站视讯拜年。
名称来源.
据日本仙台藩人林子平所撰写的《三国通览图说》之《琉球国全图》中显示,彭佳屿当时被称作彭佳山。
彭佳屿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一说为有一户彭姓人家为避开械斗而举家躲避至此,而被称「彭家屿」。另说则从中国古籍记载为瓶架山推断「彭佳」应为「瓶架」之音转。
清代以来,台湾渔民称之为大屿(Tāi-sū),台湾日治时期的官府则称之「--
」(Agincourt)。
历史.
具纪载,早在1853年该岛即有人口居住,当时有20多户居民。1884年清法战争期间,法军攻击基隆,岛上居民全数迁徙避难。直到1906年日治时期才再次有人定居。1909年灯塔与气候观测所完工,为台湾地区海拔最高的灯塔。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彭佳屿遭到轰炸,岛上设施及民宅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居民全数迁居至基隆市仙洞岩地区。目前岛上有灯塔和气象站作业人员、海巡署人员,为北方三岛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岛屿,平均不到40人。而气象站和灯塔的作业人员,在岛上工作短则2年、长则25年。
地质地形.
彭佳屿、花瓶屿与棉花屿合称北方三岛,同时也是三岛中面积最大、地势较平坦的岛屿。该岛为海底火山喷发所形成的岛屿,因为强烈的海蚀作用,目前仅剩西半部。东、南、北三侧海岸都是断崖,有许多海蚀凹壁与海蚀洞,西侧倾斜稍缓。地势东高西低,灯塔的位置在岛的中央偏东,是火山口附近的高点,办公室与房舍则建在火山口上。
气候风力.
冬天岛上东北季风强劲,阵风达11级风,台风时岛上风力最高纪录每秒80公尺,超过17级风。
设施及建筑.
彭佳屿拥有灯塔、气象观测站,并有直升机场,南方海岸有人工码头可上岸。
彭佳屿灯塔.
彭佳屿灯塔于1909年落成,高约28.6公尺,为台湾地区第一座砖造灯塔,也是台湾第三高的灯塔建筑。1909年9月20日开始点火至今,每15秒闪白光一次,为台湾海拔第三高的灯塔,灯塔顶端「一等旋转透镜」,是目前台湾地区最大的灯塔透镜。目前为中华民国国定古迹。
彭佳屿气象站.
前身为1909年建立的彭佳屿灯台测候所,气象观测业务由灯台守灯人兼任。现为交通部中央气象局辖属四等气象测报机构之一,彭佳屿气象站也是气象局辖属台湾最北端的气象站。
生态资源.
植物.
彭佳屿风多且强,非常不适合高大的树木生长,自然植被都是草原物种,大多是芒草仅在灯塔围墙内背风处有少数几株灌木丛。每年四至五月间是岛上的铁炮百合的花季,有时成片开放热闹缤纷,为孤岛增添几许美景。铁炮百合的野外族群只分布在台湾岛北部、东部及离岛。
岛上另一种特别的植物是俗称「海芙蓉」的蕲艾,属于菊科多年生亚灌木,喜欢生长在海岸线边缘的岩石上,是一种稀有的名贵药材,用来治疗气喘、肺结核、高血压及背脊酸痛。
外部连结.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