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乡
长治乡(台湾客家语南四县腔:congˇ cii hiongˊ),旧称「长兴」,位于台湾屏东县北部,北临盐埔乡,东邻玛家乡三和村、内埔乡,西邻屏东市,西北连九如乡,南接麟洛乡。全境地势平坦,由东南向西北缓倾,气候上属热带季风气候。
本乡是客家六堆中的前堆,居民以客家人为主要族群(约五成),闽南人次之,产业则以农业为主。
历史.
长治乡旧名「长兴」,原属马卡道族阿猴社势力范围。在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此地由广东嘉应州(即今之梅州市)蕉岭县汉族客家移民邱永镐率族人开垦火烧庄,逐渐形成聚落。老潭头在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由嘉应州程乡县(今梅州市梅县区和梅江区)移民邱宗旦家族开垦,包含了今日潭头村、香杨村两地。康熙四十年(1701),有古姓垦民开垦竹叶林-{庄,为今日德协地区的前身。康熙后期的竹叶林一带即为番界所在地,阿猴社居民在此期间也迁往属于排湾族领土的德协、番仔寮。后于乾隆年间,闽南移民张、吴两姓入垦繁华地区。因水患关系,一部份人迁往内埔乡,建立犁头镖-{庄。
1895年,六堆与日军爆发火烧庄战役,长治乡多地遭焚毁。日治初期划为阿缑厅厅直辖麟洛区;1920年台湾地方改制,麟洛区改为长兴-{庄,划归高雄州屏东郡管辖。战后初期改划设为高雄县屏东区长兴乡;1946年被划入屏东市,并取「长治久安」之义,易名为「长治区」;1950年改为屏东县长治乡至今。1955年南半部麟洛地区奉准分乡,设立麟洛乡。1970年,自繁华村分出荣华村,多为眷村。近年来,长治乡发展出许多新社区,俨然成为屏东市的卫星乡镇。
2009年八八水灾后,长治乡的荣华村内划出一狭长区块供原住民迁村使用,名为「长治百合部落园区」,三地门乡达来村、德文村、雾台乡雾台村、佳暮村、吉露村、大武村、阿礼村皆有迁入,行政区划改划至这些乡、村,脱离长治乡荣华村,使该园区内共有二乡七村的飞地。
人口.
根据屏东县内埔户政事务所统计,2023年底长治乡户数约1.1万户,人口约2.9万人,乡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村分别是新潭村与德和村,2023年底两村人口分别为4,109人与795人。长治乡人口族群分布主要以客家人为主,仅番仔寮地区为闽南人聚落。
政治.
乡政组织.
长治乡公所是长治乡最高层级的地方行政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乡自治的行政机关,同时负责执行县政府及中央机关委办事项。长治乡的自治监督机关为屏东县政府。乡长由全体乡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一次。长治乡公所并置乡政会议,为乡政最高决策机构,在乡长之下,设有5课4室等9个内部单位及3个附属机关。
长治乡民代表会是长治乡的最高民意机关,代表长治乡全体乡民立法和监察乡政。乡民代表由公民直选选出,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长治乡民代表会共有11位乡民代表,分别为第一选区(长兴区)5席乡民代表、第二选区(德协区)3席乡民代表、第三选区(繁华区)3席乡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1位乡民代表互选产生。
行政区.
现今长治乡行政范围的确立,来自于1960年,调整行政区域,将原属内埔乡的隘寮大同农场土地纳入乡域。
长治乡共辖16个村,其行政区域分布情形为:
广播电台.
财团法人中央广播电台在此乡设有分台,中波发射功率分别为600和1200千瓦,使用中波927、1521千赫,用于对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广播,目前该分台的执照已经被注销,但频率仍保留。
原址现已整理,成立「长治百合部落园区」,提供屋舍给莫拉克风灾的山区灾民居住。
教育.
国民中学.
地址:屏东县长治乡中兴路578号
电话:(08)7621193
参考资料.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